第三百五十章 千里迢迢的援军_明末:我是神豪我怕谁
笔趣阁 > 明末:我是神豪我怕谁 > 第三百五十章 千里迢迢的援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百五十章 千里迢迢的援军

  鞑清控制的地盘中,距离临清最近的是哪一个?

  可不是德州。

  而是北直隶的清河。

  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县城,现在已经变成了济宁第二了。清军围绕着县城是挖了一圈壕沟,又挖了一圈壕沟;立了一个土堡,又立了一个土堡。期间还有不少砖石堡垒掺杂。

  总之就是一句话——要塞化。

  甭管他们之前在济宁在益都战事打的怎么稀烂,但鞑清思量再三,还是觉得这么做更为靠谱。

  因为不怎么干,他们面对秦朗的炮群时候更不堪一击。

  还有就是,鞑清现在除了这一招外,也真的想不出其他的什么法了。

  京城的某些人倒是对他们献上了‘棱堡’这一招。

  但是被多尔衮嗤之以鼻。

  华夏自有国情在此,岂能事事对照西洋的那些弹丸小国?

  看看西洋的那些撮尔小国才多少兵马,多大的地盘?他们那儿的招数能通盘用在华夏么?

  多尔衮可不是盲目的妄自尊大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通晓了所有后,才做出的这一决定。

  西洋国家兵寡地狭,棱堡这种只需要少量兵力驻守就能防御力爆棚的工事,对他们相当有用。

  你就那么多兵,要是碰到棱堡就分出一部分去包围,那几次分兵后你还能剩下几个兵?还能赢得至关重要的主力决战吗?

  可要是对棱堡不管不顾,这菊花又有威胁,这样也不成。

  所以就西洋那种一场大战只少少的两三万人,甚至更少的战斗,这棱堡是有用的。

  但在华夏就扯犊子了。

  不管是鞑清还是秦朗,一场大战那都是多点开花,出动的兵马远远比西洋那些小国要多,而且地域广阔,多的是回旋迂回之地,你在这设了棱堡,好,那我从别地过。

  也就是初始状态的秦朗,地不过半个海州,还他娘的海州城都不是他的,就那几个要害点儿,而且他还不缺钱,这样自然可以设立几个棱堡。

  但放在其他几方身上呢?这不就扯淡了么。

  尤其是鞑清。那他们之前跟朱明的战斗言,那关宁一线不就好比棱堡群么,说到底也是吴三桂把他们放进来的,而不是八旗兵真的把关宁防线把山海关给攻破了。

  还有鞑清几次破关南略的过程中,不也是很多州府没能拿下么,可我根本就不去打。

  我就避实击虚,我就盯着城外的百姓下辣手……

  这种情况下,可以装填更多人口的城池都比防御力过人,却面积狭小的棱堡管用。

  一句话,华夏太大,棱堡则太小,你野战不行,再多的工事也没用。

  清军在与明军厮杀的十多年里,用了多少回围城打援的招儿,又多少次打持久战,围的城内一粒儿粮食都没了?

  大凌河之战不就是最明显的一个战例么。

  明军根本就不用耗费重资的去修建棱堡,一般的城堡鞑清都拿不下。可是大明缺乏正面敢野战的强兵,守住了城池也打不退城外层层包围的清军。

  最后城内粮尽,再多的兵就也只能完蛋了。

  所以棱堡这玩意儿真的不适合华夏,多尔衮要是有修造一处处棱堡群的钱粮,他早就去招兵买马十万众了。那不比一群不能动弹的棱堡强?

  不过啊,多尔衮虽然否决了棱堡,但也因此对西洋各国有了不少的了解,那是真开阔了眼界。全然没想到在他眼中跟生女真一个档次的西洋蛮夷,竟然出乎意料的强大。

  一个个弹丸小国,人不多,地不广,却一个个都是煮不烂砸不碎的铜豌豆。能拉扯起成千上万的火器军,这实力可真不算弱。

  清河这儿集结了上五千清军,内中光八旗兵就有上千人,为首的李率泰虽然被秦朗军打败了一次又一次,但身份摆着呢,现在不就又起来了么。并且上头还派了祖可法担当李率泰的副手。

  这祖可法是祖大寿的养子。崇祯三年,随祖大寿收复泺州。崇祯四年在大凌河之战中,作为人质被扣留在清军大营,然后就老老实实的投效了鞑清,已有十余年了。

  当过汉军正黄旗的副都统,深得鞑清信任。

  入关后在卫辉当总兵,已经在文中露脸好几回了。

  此前祖可法已经做到了中原的绿旗提督,但也一句话就被送来清河跟着李率泰混了。

  今天,祖可法与李率泰已经在清河城头上眺望许久了。终于,在时间进入午时时候,远处一队人马涌出了地平线。这是一支从西北风尘仆仆赶来的军兵。

  来自河西而来的赵良栋领着千把人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了清河。

  赵良栋这厮本是个兵头,清军入关前老李的兵马就已经全取关中,杀入了河西,明军不是被灭就是投降,赵良栋也不敢咋呼。但李自成势头兴起的蓬勃,衰败的也快速,眨眼关中河西就再次的天翻地覆。

  在李顺军大规模后撤的时候,赵良栋没有再跟着李自成混饭吃,而是拉扯着一队人马‘占山为王’了。等到崇祯十八年鞑清的兵马平定关中,招降纳叛的时候他就投奔了孟乔芳。然后当上了潼关守备,并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,跟随孟乔芳征战秦州(今天水)、巩昌(今陇西)等地,先后击败珍、武大定,升任都司。

  但赵良栋的升官发财之路就也到此戛然而止了。

  整个西北的态势,还是相对稳定的。清军因为在南方发起的攻势遭受了抵抗,所以对西北的各族少民就少了几分强势霸道,而多了几分宽和与拉拢。

  那些西北的土著力量呢,也都不是大明的忠臣良将,可不是谁都是秦良玉的。

  那些人更多是有奶就是娘。

  鞑清给他们的比老朱家给的还要多,那一个个立马就成了鞑清的忠臣赤子了。

  所以即便鞑清之后连遭重挫,但大西北的局势却始终保持一稳定态势。

  被狠狠的痛击了几次的鞑清可不敢跟历史上一样,强硬的推行剃发令了,历史上席卷了整个河西的反清起义就也没有了导火线。

  所以多尔衮才出手从河西关中抽调兵马增援东线,非但如此,他还想要抽调一部分西北土兵。

  赵良栋是第一批被从河西抽调的兵马,那一路千里迢迢的抵到清河,相当的辛苦,也相当的费时间,所以他现在根本不知道河西又要生出大变了。

  赵良栋只是看着清河县高兴,老子终于到地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njttc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njttc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